刘元春、毛振华、彭文生、鲁政委谈刺激政策如何发力
刘元春、毛振华、彭文生、鲁政委谈刺激政策如何发力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加快恢复经济的意义进一步凸显。虽然各方对强化政策扶持拉动经济已有共识,但如何着力的讨论仍在继续。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教授,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教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促进恢复经济需要强刺激吗?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事件。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剧增,各项指标下行严重。面对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些政策目的在于促进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如近期被市场广泛热议的“新基建”投资、消费券发放等。
毛振华表示,不能笼统地说政府花了钱都认为是强刺激或走体制回头路,都会对体制带来负面的影响。消费券发放、中小企业补贴是应该要做的,大型基建想做也不容易。
刘元春认为,在复工复产和复工达产阶段的恢复期,必须要有大推动。3-5月份,需要大的外生性刺激特别是需求刺激产生“破冰效应”,使“停下的马车”能够迅速启动。
彭文生认为,经济政策应对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注重民生。关键在于帮助普通老百姓。
鲁政委表示,财政投放的力度不是关键,关键是投到什么地方去。本次疫情期间,电商物流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这和2008年“四万亿”部分投资到高铁和机场的修建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这个,相信不会看到这一轮救灾当中物流的特殊表现。所以,关键是投的对象要对。
如何降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
本次发布会上,课题组提出,即使没有这场疫情,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大下行压力。疫情后期,担心为对冲疫情影响,短期采取过度刺激举措伤害到市场,对中长期经济结构带来不利影响。如何避免重蹈四万亿加大产能过剩压力的覆辙?
刘元春表示,通过短期消费刺激,对中下层和受疫情困顿很久的一些区域、人群进行补贴,虽然刺激力度很大,短期效果不错,但负作用比较小,同时兼顾危机救助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所以,短期刺激要以这些为主。中期必须要有民生导向,必须要有补短板的导向。特殊时期,刺激政策内涵要进行重大调整,实施主体要发生重大变化,政策核心也要发生重大变化。唯及如此,才能够渡过后面的难关。新基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软基础设施”的建设。
鲁政委也认为,这次的刺激政策要从硬到软,从钢筋水泥到人才、科技。比如: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但要把货币政策的“水管”有效接给它们发现却很难。建立相关信息库的呼吁已久。同时,经历本次疫情,很多企业开始希望开展网上业务,但拿许可证很困难。此外,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的需求空间也很大。
彭文生表示,疫情是全球性的灾难事件,涉及到老百姓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这不是以货币能够衡量的。对经济增长的目标要客观现实,必须要尊重疫情演变的具体情况。
毛振华表示,要坚持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双底线”思维。疫情不可以放松。同时要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简单地搞省市补助还不行,可能存在财政开支和腐败等技术问题,所以有些企业该淘汰就淘汰。对于愿意开工的要扶持他们,“见苗浇水”才能起到作用。
上一篇: 国家电网:加强对宾馆酒店改革督办整改
下一篇: 央行邹平座:中国必须在三个方面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