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cj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 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明显回升

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 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明显回升

第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掣肘下即将过去,经济数据料不容乐观。如果说,此前是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经济代价)严控疫情,那么随着疫情拐点逐渐显现,刺激疫情后期经济增长则成为现实而紧要的任务。从时间维度看,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有效天数大为缩水,一些机会已不可逆地错过(春节假期消费行情等),即便疫情结束,受心理安全预期影响,娱乐、餐饮、会展经济等也难以在短期恢复。
在传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今年服务性消费难以弥补,靠消费拉动的可能性不大;出口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全球疫情不利影响,也难有强劲表现;因此,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性受到广泛重视。
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盛松成教授在媒体上撰文分析,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投资将在我国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指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支持下,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明显回升”。诚如斯言,经济下行期,基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近期基建投资的机会也成为了整个投资圈热议的话题。
基建投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尤为凸显,比如:对制造业全产业链具有明显拉动和刺激作用,是疫后稳经济、稳就业的重要手段;疫情暴露了部分城市即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补短板需求增强;新增专项债发行大幅提前且规模显著增长,其投向基建比例超60%。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更积极货币财政政策可期,且2020全面建设小康有底线要求,将助推基建提速。随着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稳步回升,2020年有望回升到7%甚至9%。
基建投资的重要性已是共识,问题在于怎么科学推进,“一股脑儿”上项目肯定不行,“新瓶装旧酒”式走粗放式的烧钱模式也不可取。总之,应避免基建投资粗暴拉动,要在“远”、“实”、“新”上做文章。
着眼长远,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房地产调控、金融去杠杆、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应从长计议基建投资项目,更加注重投资效率,防范风险,追求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增长。
截至3月1日,有13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总清单计划投资额近34万亿元,涉及上万个项目。消息甫一发出即振奋了整个投资圈,但也引发了诸多冷静人士的隐忧——这样的强刺激会不会是“4万亿”的另一种翻版?建筑类基建项目会不会冲击楼市调控效力?会不会导致物价不稳、通货膨胀?
首先迎来警告的是楼市。日前,河南省驻马店因出台“放松调控”的房地产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并推广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业务)而被紧急约谈,要求坚持“房住不炒”,落实主体责任,这等于及时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稳经济不能以放松调控底线为代价,房住不炒依然是重中之重。
应该意识到,基建并不天然是解决经济问题、促进GDP增长的良方,只有在契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才不至于“寅吃卯粮”,甚至成为贻误经济发展的“瞎折腾”。
结合这次疫情来看,医疗相关的基础建设包括疾病防控设备、技术、供应链及人才体系都暴露出软肋,必须要加强这类民生保障基建,否则未来还可能重蹈覆辙。另外,从“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长远角度,农村的基础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方面仍值得国家大量投入的基建投资。
关键还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长远向好的趋势要抱有信心。疫情只是短期冲击中国经济,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应警惕借对冲疫情影响的救急之需而打乱整体经济发展思路。今年国家制定“5%~6%”的年度GDP增长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到一些突发因素之后设计的发展区间,也预留了较大的政策回旋空间,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里,通过政策有效供给完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因此,特别要保持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劲、定力和决心。
务实推进,摒弃投机心态
具体分析2020年各省份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会发现,总投资额34万亿并不是年内的花费,而是自今年起开始的所有项目总花费,包括前一年已经开工需要继续建设的、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甚至处于备案审批阶段的项目总规模,有的基建项目周期长,平均下来一年花费并不算多。
例如河南省2020年列出了3.3万亿的重点投资项目,但2020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只有8372亿,只有总规模的1/4左右。因此,要对今年基建投资计划有清醒的认知,进而因地制宜、务实推进每一个基建项目。
受疫情影响,顺利推进每一项基建实属不易。从事基建投资的企业,同时面临在建项目停工、项目投融资滞后等多重问题;建筑企业工期受到极大冲击,复工复产后依然面临建筑劳务工人缺乏、地区性原料短缺的问题;生产建筑材料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疫情之后可能要面对原材料、人工费用的涨幅,在已经签订固定供货价格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利润倒挂的现象。从根本上讲,首先要保障基建上下游链条上众多的企业一起挺过去、活下去,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整个行业的良性运转,以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近几次国家高层领导会议一再明确提出,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核心在投资的“有效性”,即是要综合考量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基建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谨防基建背后的债务金融风险。
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审视。改革开放初期,“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基建成功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即“基建项目=GDP”,认为只要基建动工就必然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增长。但是,近年来很多三四线城市在这个观念上吃了亏,频频曝光的“鬼城”和一些无人问津的观光旅游项目,以残酷的现实纠偏了人们的“天真”想法,大家开始量力而行,不再跟风炒作盲目“投机”。如果以“投机”心态搞基建,势必违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也势必事与愿违拖累经济发展。比如,贵州独山县大量举债修建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成了烂尾楼,让政府债务不堪重负,地方经济雪上加霜。
任何投资都要考虑回报率,基建亦不例外。如今基建环境已不同往日,投资回报率也出现明显下滑。毕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完成,就连身处大山之中的贵州也已经全部通了高速公路,广西高铁总里程一度超过广东,云南已有15个民用机场,社会紧缺的基建短板不复存在,而新一轮基建侧重的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投资回报率明显不及东部沿海。未来,传统基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越来越有限,“新基建”的广阔蓝海值得大力拓展。
发力“新基建”,助推数字经济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传统基建而言的。所谓传统基建,是以铁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网为代表,以钢铁、水泥为主体的投资建设。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会议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新基建”主要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需要基建发力,但囿于融资端约束及长远规划的节奏控制,今年的基建机会更多应该在结构层面,尤其是关注政策倾斜的“新基建”领域。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短短一句话,让“新基建”再度成为热词。
“新基建”关键在“新”。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最近连续发文,呼吁加速启动新一轮基建,他强调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并把未来新一轮基建概括为四新,即新地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新主体(民间资本)、新方式(PPP模式)、新领域(新型基建)。概而言之,新一轮基建是要在新的市场空间,吸纳更多的主体以更灵活的方式,发展新经济新产业。
当前,“新基建”正处在快速增长的蓝海阶段。单以5G为例,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5G的基站数量预计是4G的1.5~2倍,2018年底时全国3G/4G基站数约490万个,因此5G基站建设可能会超过700万个。目前大量手机用户仍然使用4G信号,未来5G技术及相应的手机市场有着巨大空间。
“新基建”被看好有其偶然性,更在于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疫情时期催生出城市智慧管理技术和平台应用,比如智慧城市融合项目及交通领域大数据应用融合等项目,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产业数字化等巨大需求,促使不少传统产业加大对数字化进程的支持和投入,积极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