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规划建设世界级海上风电基地 助力装备企业产量大增
7月8日
2021年阳江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阳江高新区现场会举行
当天,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揭牌,东方电气风电电机项目竣工,海上大型风电叶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签约,掀开了阳江市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热潮。
7月13日
全球首台可抗17级台风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在阳江成功安装
阳江有着
全国产业链最完整、
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
风电产业集群
最近,阳江喜讯频传
把海上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都吸引过来,集聚在阳江
涵盖了从整机
到叶片、塔筒、海底电缆等
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
立足滨海之城,集聚天然优势
加快项目建设,注重强链补链
阳江高新区正举全市之力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规划建设世界级海上风电基地
走访多家企业了解到,该区近年来新引进的多家海上装备制造企业正以“加速度”发展壮大,抓机遇、抢订单、扩生产,年产量、产值均实现大幅提升。预计到2022年底,“立足阳江、面向全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将初步建成。
按下“加速键”
助力装备企业产量大增
2017年4月,为加快新能源建设发展,中国水电四局(兰州)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携手三峡新能源在阳江市投资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
走访该公司生产基地了解到,该公司去年上半年已拿下超过10个亿的订单,经过三四百名员工全年无休、加班加点、生产线24小时运作的共同努力,截至今年7月初,公司已基本完成车间大面积生产制作加工任务,总产值达8亿元。
“我们项目在2019年5月试生产,7月第一套塔筒下线,当年共完成十多套塔筒,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2亿元。2020年,共生产100多套塔筒和2万多吨钢管桩、导管架,产量接近7万吨,产值7亿多元。”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张威介绍,通过“以时间换空间”赶生产,阳江基地产能逐年大幅提升。2019年他们公司月产3至4套塔筒,2020年增至8至10套,2021年达15套左右,月产量约7000吨。
张威表示,到今年7月份,他们公司的抢装期订单已接近尾声,主体任务工程结束,可以说是“打了场胜仗”,计划在8月中旬剩余收尾工作全部结束后,如期发货到海上指定机位进行安装,为业主后期进行吊装、并网等工序赢得宝贵时间。目前,车间正集中精力生产阳江第一个深水区项目——华电青州项目的塔筒设备,计划7月中下旬首套开始交货。预计公司今年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
根据国家规定,在2018年底前核准、2021年底前完成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项目,电价享受国家补贴后每度电价格0.85元,2022年起并网项目将执行我省燃煤发电基准价(平价),届时不含省补的电价约降为0.45元。自去年开始,大量业主在建项目都争取抢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安装,这也为我市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赢得大量订单。与水电四局毗邻的广东粤水电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也不例外。
“我们目前也在加班加点赶生产,还剩60多套塔筒的任务,预计到8月底全部完成。”广东粤水电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2019年他们项目正式投产,当年产值约3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5亿元,今年预计有望增至6亿元。公司主产塔筒、钢管桩,每月产量与初期相比提升了数倍,从2019年的三四千吨增至如今1.2万吨左右。
阳江高新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阳江高新区着力发展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首期A区,面积2.2平方公里,首批已落户风电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家,总投资214.31亿元,年产风电设备能力300~500套,达产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初步形成全产业链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022年底,阳江高新区
初步建成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根据风电产业目标规划
预计到2022年,我市将实现
为阳江海域乃至广东省内海域
风电场供应产品、整机年产能力
达500套以上
初步形成集研发设计、检测认证、
装备制造、运输安装、智能运维等
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雏形
建成海上风电出运码头一期工程
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
产值4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