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被爆出裁员40%?企业怎样运用合法裁员的法律途径
据报道,绿地被爆出裁员40%,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只是绿地集团应对目前行业大环境采取的积极手段,从而作出优化人员的动作。对于优化比例,同时予以否认。
据了解,绿地集团层面给出了一个人员优化的号召,请各个事业部与各个城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人员,并没有明确的指向部门或岗位。目的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实现人力成本消耗的减少与人均效能的提升。
不过,绿地对于具体优化的人员规模与数量始终守口如瓶。
▶绿地开启裁员模式背后的秘密
政策调控的高压下,不止绿地,很多房企都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以适应公司的战略转型。而只要是为应对市场做出的策略性调整,就避免不了的人事变动。
早在2016年,绿地上海事业一部和二部要合并的消息就已不胫而走。一部和二部是绿地较早成立的两个事业部,同时也是十六个事业部中最强大、最核心的两个部门。
如果说规模化时代500亿是分水岭,那么这两个事业部合并后就是一个有望冲千亿的中型房企了。因为,它们加起来每年为集团贡献超过600亿的销售额。
8月22日,绿地发布的公司年报中,上半年营收2827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86亿元,同比暴涨592%。
在降负债方面绿地也是卓有成效,有息负债总额较年初下降349亿元,短期借款271亿元,较年初降低13%;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387亿元,较年初降低48%。
但在盈利方面还是可以看到绿地增速的疲软,上半年利润总额158亿元,同比增长仅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亿元,同比增长也只有3%。
因此,通过人事变动、优化来快速提升业绩,于绿地来说可能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就连绿地董事长张玉良都说:“转型、升级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常态。”
如果人事调整确是出于集团战略发展的考虑,对集团来说,这是好事。因为只有更精简、更灵活、更高效的组织架构,才能应对市场变化和适应战略布局,也才更有利于集团发展。
同时,处于业务革新、实践多元化探索的现在,企业出现业务结构调整,人事变动等都属正常,客观来讲,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企业合法裁员的法律途径
当经济发展出现一定困难的时候,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一般都会想办法采取自保措施,来克服困难等待转机。企业应对困难的办法主要是降低薪资水平和裁减人员。
而合法裁员要同时满足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
首先,企业需要自查是否符合裁员的实体条件:
1.破产重整(已取得法院出具的有关重整的裁定书);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3.公司存在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情形,已经与职工依法变更了劳动合同,但仍然需要裁减人员;
4.公司与职工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已无法履行。
其次,还需满足裁员的程序条件:
1.梳理职工情况和拟定裁员预案;
2.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
3.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向职工说明情况,听取职工意见,正式确定裁员方案;
4.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员方案;
5.正式实施裁员方案。
▶企业经营困难,“裁员”还是“降薪”
由于法律对于经济性裁员的条件、程序有严格要求,且严格限制可以裁减的人员、有限备用人员以及对裁减人员的优先就业权,所以公司在经济性裁员时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公司在面临经营困难时,可以选择采取降薪、放假以及减少员工加班或不安排加班等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
而且,从公平的角度,实行员工整体降薪降低管理成本,可以保留更多人的就业机会,这种做法似乎更具道德水平。但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降薪不裁员的做法,对企业的经营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
现实经营中,企业做不到每个人都恪尽职守,每个企业都是一部分优秀的员工在创造主要业绩。对于这些企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必须支付一种效率工资,并赋予他们更多的满足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优秀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因此,效率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成本,其实是一种提升管理效率的投资,这种投资导致优秀的员工忠诚度增加,效率提高,使企业保持可开拓市场的地位。
企业要降低成本,重点要考虑的是效率的问题,而不是公平性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缩减业务,聚焦核心的事情,同时解决人浮于事的情况。
如果通过降低整体工资来摆脱困难,这会打击绝大多数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他们的效率和忠诚度,对公司来说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如果因降薪流失了不该走的人,企业的人才结构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所以,在企业出现困难的时候,公司应该拥有数量少而效率高的员工,而不是数量多却效率低的员工。那么正确的举措是大刀阔斧的裁员,而不是通过降薪来降低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处于自身战略决策考虑,裁员重新洗牌很简单,但是对于被裁者而言,丢掉的不只是一份工作。
如果裁员是迫不得已的断臂求生,自然是可以理解,但如果是锦上添花的智囊妙计,只能提醒企业三思而后行,避免遭遇不必要的麻烦。
下一篇: 汝南县上门为企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