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新一代数字红外热像技术 「碧拓科技」帮老百姓实现“病前筛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带来挑战,为此,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投入其中,成为战“疫”中的重要力量。红外热像测温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因具备快速而准确的体温检测功能,且方便无创伤、安全无辐射,它在防疫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殊不知,测温只是表象,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产生的医疗价值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早在2003年,国家就启用了远红外筛查发热人群的系统,它在筛查SARS疫情时得到广泛采用。如今,医学专家已能基于红外热成像帮受试者发现健康隐患,并对其潜在病症作出预警。
近期接触到的「碧拓科技」便是在该医疗领域布局的一家企业,它专注于新一代数字红外热像技术(Digitalinfraredthermalimaging,简称DITI),开展DITI和CT、核磁等金标准诊断数据的对照研究,并研发疼痛、呼吸、体检等几大专科的检前早筛AI引擎。值得一提的是,其研发的上呼吸道风险识别技术能对头颈部呼吸类疾病的图像特征展开智能分析,能在疫情筛查过程中起到即时报警的作用。
红外热像为何如此神奇?其原理其实并不神秘。依据大量人体热像数据的分析,健康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对称、均匀和平衡的特征;当人体某处发生疾病或功能改变时,人体局部温度改变。用红外线镜头拍摄可感应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形成热力学图像简称热像;经专业医生对热像进行阅片,就能分析健康隐患和疾病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当人体某部位在疾病早期刚出现功能异常时(如疼痛),B超或CT等形态影像学检查很难发现异常,但局部血液微循环和细胞代谢热已相应发生变化,这时候用功能影像学检查,如拍摄红外会在热像上有异常表达。
美国热学学会专家的大量研究表明,红外热像在相当一部分疾病的早期预判上要早于形态影像学检查,能帮助患者实现“早筛前的早筛”。以乳腺癌为例,当人体组织发生癌性增长时,可能会有过度血管再生和乳房组织发炎。而这些在红外图像上就会显示为皮肤温度较高的区域。
目前,DITI技术在国际上已应用于乳腺、脊椎和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疼痛类疾病的筛查和辅助诊断,甚至能发现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主诉病因,如“不舒服”和“疼痛”。有另研究表明,绿色的DITI检查可以大幅提升乳腺疾病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
不过,即便如此“神奇”,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该技术对的诊断应用还受限于医生对于红外热图识别的临床经验,且由于识别难度较高难以在基层推广,效率低下等。对此,「碧拓科技」创始人兼CEO裘世明认为,借助AI来协助临床分析会是有效且可行的办法。即以DITI数据和金标准诊断数据为基础,结合世界顶尖专家的成熟经验,通过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研发DITI医疗辅助AI系统,进一步推广临床上的应用。
据悉,「碧拓科技」的产品已能帮助医生提高检查和阅片效率,还能让非专业医生在短时间学会并为患者讲解;其提供的便携式DITI智能硬件还能大幅降低设备费用,为基层普惠预防筛查创造条件。在商业化上,公司主要聚焦在几大类DITI临床更成熟且痛点更明显的专科上,譬如呼吸科和疼痛科,其AI引擎和SaaS软件一起部署到机构,完成全流程医疗服务,来为机构提升效率和客流量。
据裘世明透露,2019年全年,「碧拓科技」在国内已服务38家机构客户,覆盖27万人次的患者,帮机构带来增长收入数千万元。之所以越来越多机构愿意为此买单,从大方向上看,国家医保控费压力显著、分级诊疗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筛查体系亟待优化;从医疗供给端来看,提高诊疗效率、减轻医生工作负担也是不变的主题。
但从整个国内DITI行业来看,过去受限于临床成熟度和技术局限性,DITI辅助诊断和筛查在国内还处于早期;反观美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FDA就批准了红外影像对乳腺疾病的辅助诊断,目前已有数百家诊所开展了乳腺癌DITI早筛项目,此单项年接诊患者达30万人次,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此外,裘世明还表示,全球有巨大的疼痛市场,其中欧美用针灸治疗非常普及。有鉴于此,2019年公司完成了DITI经络AI研发——所有经络和穴位点都自动识别并输出医生自定义的温度量表,以期为针灸医生提供一个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工具,来推动针灸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从长期来看,在此次疫情之后,红外测温将形成常态化需求,国内会更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立,预防关口会越来越前移;以测温为起点,红外热像分析将会更广范地应用于基层的普惠医疗。
裘世明则认为,随着基层医疗筛查和早筛需求的快速释放,DITI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以国内的民营体检市场来看,DITI早筛的场景会更下沉用户基数也不会少,国内市场未来有望形成百亿级的蓝海。为抢占这一市场,「碧拓科技」也制定了对应的发展战略,即从顶层临床科研入手,挖掘几大重点专科;最后覆盖社区医疗和农村卫生,让DITI早筛实现普惠的健康价值。
最后介绍一下团队,创始人裘世明,当代艺术家,巴黎获中国青年艺术家奖,2010年在北京投资运营医疗门诊,专注于DITI临床和科技的融合研发;医疗负责人Dr.Cunlin为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PhD流行病学教授;AI科学家Dr.Ismail为蒙特利尔ETS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科委会主席;产品负责人骆海铭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交互设计讲师;技术负责人马自强为原凡客移动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