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让险资多了选择 不会影响A股主体拓宽境外投资渠道
继去年9月放开沪港通业务外,保监会近日发布《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下称《口径》),险资参与深港通业务也得以允许。在海外投资多了深港通这一“窗口”后,分析人士认为,险资依然遵循稳健原则,不会触碰“仙股”类股票,更多是青睐蓝筹与优质中资龙头股。进一步地,由于海外投资窗口的不断增加,险资对外投资比例会不断上升,但这并不会造成资金抽离A股,“失血”现象也不会发生。
险资海外投资又多一窗口
保监会指出,在符合《口径》要求基础上,险企可通过深港通投资港股普通股。此外,险资也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港股通股票,但基金管理人资质要符合监管规定。
“港股今年收益比A股有优势,在这个时间点进入,险资的海外投资又多了深港通这一‘窗口’。
其中,蓝筹股与中资龙头股会受到险资青睐。“从资产配置角度看,险资不会去碰仙股,除了蓝筹与红筹股外,金融类标的也是考虑。”上述险企内部人士指出,险资会在稳定性与增长性上做好平衡,一般会选择股息稳定的龙头股,比如腾讯、中国移动与汇丰控股这类A股所缺乏的优质标的。
另外,险资出于汇率因素考虑,还会选择以美元等升值货币结算的地产股与公共事业股。还有,科技与博彩类特色成长股,与市值在50亿港元-200亿港元之间的优质中小盘股,也是险资关注对象。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保监会虽没有披露《口径》的全部内容,但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并不是所有险企都有资格参与港股投资。“包括股票直接投资在内,目前我们还没有境外投资资格,只可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港股通股票。”珠江人寿相关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该险企目前只有委托投资资格,可委托基金参与深港通业务。但对具体的投资情况,该险企并没有进一步透露。
对外投资冲动强烈
实际上,早在2007年和2014年,以保监会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标志,险企海外投资就已拉开序幕。在此基础上,去年9月保监会也放开了险资的沪港通业务。
这背后,是对外投资的强烈冲击。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险资运用余额133910.67亿元,但境外投资只有492.1亿美元,占比0.37%。“我们每个月的保费收入约有400亿元,除去100多亿元的给付外,剩下的200亿元就需寻找投资出路。资金体量如此庞大,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上述险企内部人士说到,除了国债这类基本配置外,港股的腾讯、中国移动和汇丰控股等企业龙头,绝对符合险资投资思路。
数据显示,单在5月2日-11日的7个交易日里,险资投资港股超过9亿元,已超过今年前四月的投资总额。其中,中再保集团与中国人寿表现尤为突出。中再保集团于5月2日、4日与5日先后斥资1.47亿港元买入华电福新能源(00816)合计0.82亿股,此外还增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01522)214.4万股。而中国人寿在5月11日参与青岛港H股的新股配售1.8亿股,占该股H股比例为16 .38%。据了解,中国人寿资产公司通过“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外币”账户参与此次配售项目。数据显示,该账户从去年二季度至今年一季度,近4个季度的现金流入余额33 .70亿元,现金流出为48.02亿元。
A股“失血”不会发生
但是,也有声音质疑,险资参与深港通会否造成险资抽离A股的“失血”现象。
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险资运用余额为142433.55亿元,较年初增长6.36%。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156.37亿元,占比12.75%,远没达到30%的比例上限。“之所以达不到上限,不是资金有限,而是因为A股今年震荡行情表现不佳,二是监管对险资投资做种种限制,险企,尤其是地产系的中小险企(如前海人寿)A股配置本身就不大。”上述险企内部人士说到,险资的A股配置体量并不多,接下来的港股配置,不会转移A股既有的资金,而是动用额外资金。
对此,保监会表示《口径》的发布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南下”,充分利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渠道,稳步提升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