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healt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中恒集团:疫情中的危与机,上市药企寻路医疗器械胜算几许?

中恒集团:疫情中的危与机,上市药企寻路医疗器械胜算几许?

自去年2月班子换届以来,中恒集团的表现不俗,对内大刀阔斧改革,对外频频出手布局,求新求变的决心一览无遗。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动作。以高层大变动为起点,人事也迎来一波大调整,一批80、90后年轻干部受提拔重用,此后机构进行大改革,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资本运作步伐加快,另一上市公司重庆莱美药业被收入囊中。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恒集团快速入局医疗防护产业,打造国家级的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保障基地,更彰显了这一决心。

接二连三的出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再造一个“新中恒”。

市场已然捕捉到这一积极信号,但从股价来看,大家对这场变革的态度仍有些摇摆不定,能否成功,好不好还要看最终“疗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变革已经发生,破局已在日程。

班子大换血一年的成绩单

以职业经理人管理中恒集团,这是广投集团的开明之举。但随后三年多的表现让市场大跌眼镜,中恒集团的市值比并购时的少了近一半,转型升级方面几乎无所作为。这让广投集团对再用职业经理人管理产生了犹豫。

2018年底,中恒集团面临换届,这一次,广投集团选择了自己培养的干部,委派精兵强将组成新班子,一大批中层干部也从广投空降中恒,共同打开中恒集团发展新局面。广投集团对新班子寄予了厚望。

2020年3月25日,中恒集团发布年报,新班子一年的考单出炉。年报显示,2019年,中恒集团业绩继续向好,实现营业收入及利润双位数增长,营业收入38.14亿元,同比增长15.62%,营业利润9.07亿元,同比增长28.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5亿元,同比增长21.46%。

考试成绩不错。估计大股东、新班子都长舒了一口气。

“广投集团自己来管理中恒,作为国企能否管理好上市公司,我们一直也很担心。中恒是梧州市的纳税大户,其业绩对财政影响很大。如今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梧州市一位干部发出感叹。

但中恒集团的老问题还在,营收太依赖单品血栓通、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仍未得到改善。这些亟需新班子有更多作为。

人才战略-重赏之下吸引名校精英

中恒集团的人才结构一直很落后。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的比例不高,高素质管理和研发人才长期缺乏。

这和总部所在地梧州的区位不佳有一定关系,但对于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不是理由。关键还是在领导班子对人才的态度。

“之前领导不重视人才储备,长期招不到高素质人才,好不容易招来,不到一年半载就往深圳、广州跑了。大湾区待遇好,机会多。”熟悉中恒集团的人士表示。

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首要问题。新班子的人才战略简单而直接。市场经济下,人才用脚投票。来不来,核心在待遇,重点在平台。

提高员工薪资待遇是第一步。普通员工薪资长期偏低,跑不赢当地平均水平。据了解,中恒集团很多普通员工的工资十多年了都没涨过,员工对此一直颇有微词。

至于中层干部,前任班子去职后,留下很多空缺。这些岗位在梧州和中恒集团的盘子里选拔出合适人才接任的难度较大,而原有的薪酬又难以吸引人才加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古老的逻辑再次发挥着作用。

提薪是新班子烧的第一把火。据悉,提薪之后,普通员工的薪酬提高了近一倍,中层的薪资水平涨了近一半,生活补助也涨了不少。员工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福利,得到了尊重,更加愿意扎根中恒。

还需要干事创业的平台。新班子很慷慨,拿出了一批重要管理岗位,包括下属企业高层位子。如此一来,人才趋之若鹜,效果立竿见影,一批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院校的毕业生旋即加入中恒集团,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至少翻了一番,年轻化、知识化的中恒集团在快速形成,人才流出转变为人才流入。

到目前为止,这一势头没有停止的迹象,仍是“中恒进行时”。

“中恒集团正在打造成人才小高地,‘人才强企’的势头在显现。”相关研究人士说。

实际上,中恒集团的“野心”似乎还不止如此,它有可能成为输送人才给广投集团乃至广西有关行业的“黄埔军校”。

“研发+并购”战略能否破解一品独大瓶颈?

中恒集团靠血栓通发家,也困于血栓通。“一品独大”已持续多年,自广投集团入主后,就一直试图改变这一格局,尤其是近年来“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缩紧,血栓通的不确定性风险在增加。几乎单一的收入来源让中恒集团犹如在钢丝上跳舞,掉下来的危险不可不防。

前任班子做了些蜻蜓点水式的尝试,有新品类投放市场,但从市场反应看,效果不佳。

靠老本吃饭,坐吃山空。新班子带着使命上任,改变“一品独大”的产品格局势在必行,从战略角度看,也是十分迫切的。市场没有温情脉脉,说句抛弃头也不会回。

“尽管近些年集团的收入利润每年都有所增长,可是一旦政策对血栓通不利,那么收入利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中恒集团一直在担心的事。”一位接近中恒集团的人士称。

摆在新班子面前的压力很大。

中恒研究院设在南宁,这是新班子的魄力。研发实力弱是中恒人心中的痛。开发出血栓通是中恒集团研发的高光时刻,但至此之后就鲜有惊喜。除了血栓通外,其他药品的研究乏善可陈,尤其是研发人才的舞台越来越小后,出走成了他们不得已为之的选择,研发部门从一线主角沦为五线配角。

一个以研发新药起家的药企不注重研发,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研发实力往往就代表了企业实力。

研发的痼疾必须祛除,研发的短板必须补齐。新班子对此有强烈的共识。19年中恒集团成立中恒研究院,在南宁建立实验室,并计划待时机成熟后,向北上广等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12月份,中恒集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三七研究中心”,据公开信息,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该中心发展。根据规划,中心将建成推动中医药产业化、成果孵化、转化与技术转化基地,“深入推动创新药、生物药和靶向类药物的研发,加大经典名方和现有产品二次开发”。

除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发合作,中恒集团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四川大学、中医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加强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广西最大、国内领先的药品食品研发大平台。

强大的研发能力,才是药企最牢不可破的护城墙。2019年研发投入同比去年提高 42.96%。

中恒集团将医药科技研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购莱美药业是中恒集团的另一大手笔。莱美药业是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医药制造公司,市值大约40亿元,卡纳琳(通用名: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便是它的优势产品,主要用于胃癌治疗。

投资并购是中恒集团破局、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以投资为引领,这也是大股东 “产融投”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17年以来,广投集团将投资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扩大产业版图,以增量化解存量,其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此举让广投集团斩获颇丰,连续并购或重组了南南铝加工、正润集团等企业,2019年营收达1808亿元,世界500强触手可及、可期。

中恒集团坐拥近30亿货币现金,负债率极低,大股东又在大举并购,但中恒集团前任班子对并购思路似乎不感兴趣,错失许多良机,尤其是在18年股市低迷时期,未能果断出击。19年以后,中恒集团并购加速,11月25日,与莱美药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邱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资11亿元获取莱美药业控股权。今年1月20日,与邱宇签署了《表决权委托协议》,4月8日晚公告显示,协议满足生效条件,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广西国资委。

中恒集团表示,通过取得莱美药业控制权,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与其进行深度合作,将莱美药业作为中恒集团体系内的创新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平台。

不过,莱美药业的报表似乎不大好看,4月9日,莱美药业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1-3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0万至-700万。而2019年预计亏损达1.8亿。

并购之后怎么办?真正的考验在后头。管理能否到位、财务如何控制、研发怎么加强等等问题迅速摆在了中恒集团面前,尤其是能否实现产业链的融合,达到向生物医药领域布局的目的,还需拭目以待,下不得过早的结论。

重塑百年老字号品牌——双钱牌龟苓膏

革故鼎新,才有未来。广西梧州双钱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钱实业)是中恒集团控股企业,主打“双钱牌”龟苓膏、龟苓宝系列产品。两广人自古有食龟苓膏、龟苓宝的传统,广药集团的王老吉便是同业中的佼佼者。

双钱实业以王老吉为标杆,但其销售规模不在一个量级。据广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白云山”公布的年报称,王老吉2019年的销售达102.97亿元。龟苓膏系列的销量则徘徊在1亿元左右。

双钱实业打法偏保守,尤其在血栓通表现优异的情形下,双钱实业的发展无着力点,再加上地缘、营销等等因素,导致了“双钱”中华老字号销量劲道不足。龟苓膏的销量在11年的时候已达到0.67亿元,到了19年,其销量也仅有1.2亿元。

去年班子换届后,双钱实业迎来春天。根据发展战略需要,要下大力气打好“双钱”牌中华老字号这张牌,做强做大健康食品产业。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广西首府南宁的大型商场、各类交通枢纽随处可见龟苓膏系列产品的广告,与此同时,在南宁、桂林阳朔等区域开设线下门店,此外,“网红带货”、抖音等等线上营销也全面铺开。

“之前在南宁都没见过龟苓膏的广告,店面更没见过。双钱的龟苓膏从小吃到大,味道还是那个小时候的味道。”一位在南宁龟苓膏门店的消费者说。而近日的“网红带货”三万箱龟苓膏被秒,也说明双钱系列产品是有忠实的消费者群体的。

但是,上述举措还不足以把双钱实业捧上去,要想成为像王老吉一样的“产品担当”,还需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如何实现与王老吉等大品牌间的差异化竞争,走出去找到属于自己更广阔的市场。

疫情之下再放大招——进军医疗防护产业

对于外界而言,中恒集团进军医疗防护产业似乎只是一个偶然,但无形中却扛起了走了一步大棋。

今年的新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得突然,口罩等医疗物资一下子变得极度紧缺。据公开报道,1月27日(大年初三),中恒集团就提前复工,全力保障安宫牛黄丸、紫雪散等已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的医疗物资供应。当日,将价值208万多元的药品紧急装车发送到武汉,支援抗疫前线。显然,这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日益暴增的医疗物资需求。

随后,中恒集团突然宣布进军医疗防护产业 。2月21日上午,首批两台全自动化口罩生产线完成组装调试,下午,首批中恒口罩生产下线。2月25日,成立广西中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医疗),除了口罩,其他医疗物资生产也提上日程。3月20日,“百万口罩”交付广西政府,由政府统筹分配,用于全区各地学校开学之用。4月10日,成功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承接海外口罩订单以及相关认证工作均已启动,驰援海外抗疫。

据悉,该项目整体投资达50亿元,分两期建设,计划于2023年全部建设完成。目前,除口罩外,医用防护服、额温枪,消毒液、护目镜以及177亩仓储设施等项目均在陆续投产建设中。

进军医疗防护产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层面。中恒集团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梧州打造一个可存放几十亿口罩等物资的“巨无霸仓库”,建立国家级的医疗物资保障基地,补齐广西在医疗防护产业链上的短板,最终形成一个辐射华南、面向全国、联通东盟的医疗防护产业集群。

“布局该类产业,不仅仅是中恒集团的市场决策行为,也是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医疗物资保障基地不会是短期市场行为,它将在物资储备和供应方面长期发挥作用。”梧州市政府一位同志表示。

但是,即便如此,经济这本账也不能不算,高达50亿元的投资能否收回?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医疗防护产业?等等问题都只能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事实上,在此次疫情中,除了布局医疗防护产业外,中恒集团以物资、现金等方式的捐赠超过1400万元。

敢问路在何方?

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上述系列动作,其目的在于打破“一品独大”的布局,使产业分布更为合理,企业经营能力、抵御风险能力更加强大。中恒集团以研发为驱动力,“医药、健康食品、医疗防护物资”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已现雏形。

然而,布局能否真正成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中恒集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守住单品血栓通打下来的江山的同时,还要靠健康食品和医疗防护产业开疆拓土,既要攻,又要守,可谓任重道远。

未来如何?几十万中恒集团股民拭目以待。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