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j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鲍思圆:去最大化学生的“单分钟收益”吧!

鲍思圆:去最大化学生的“单分钟收益”吧!

似乎所有的公司和培训机构都非常关注自己投入成本后的单小时收益,老师关心自己的单小时课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天我来谈一下我认为最应该关注的:学生的单分钟收益。

顾名思义,学生的单分钟收益指的是:一名学生在一堂假定时长为两小时的课程中,每一分钟所获得的收益和价值。

我们一直会与家长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孩子一生当中只有一次三年级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个中国家庭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孩子们的时间。而选错了机构、课程或是老师,所带来的最大的负面效应不是浪费了金钱,而是让孩子人生中唯一一次三年级的宝贵时间打了水漂。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课堂才够“高效”,才能最大化学生的“单分钟收益”?有家长这样跟我描述一些孩子觉得“有趣”的课堂:老师教了一个简单的单词eraser(橡皮),先是用了15分钟让学生的进行了朗读操练,用了接下来的45分钟进行了一个学生看来“非常有趣”的游戏—藏“橡皮”,只见老师先后将一块橡皮藏在了衣服口袋、窗帘后、抽屉里等各地方,让孩子们来寻找…… 意料之中的是,孩子给家长反馈“课堂非常有趣”,家长在为参与课堂的情况下,便也认同了。家长和孩子每次为该课程所付出的时间代价至少在3.5至4小时(包括交通+课程时间),金钱代价在250至300元人民币左右。但请问,孩子的“单分钟收益”是多少?

的确,让课堂变得“有趣”,似乎非常简单,简单到只要去迎合孩子即可,但各位教育工作者,倘若这是您自己的孩子呢?

在我看来,无论是“简单低级地迎合孩子”或是“填鸭式塞知识点”都属于对学生“单分钟收益”的不尊重。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去推崇的?以我长期研究的K12英语教育领域为例,假设我给一名四年级学生讲解一篇课文,我会用5分钟时间用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纯正英式俚语教学引入,比如keep a lid on it(为某事保密),让学生自我进行俚语推演和情景模拟。接下来学生进行5分钟课文默读+5分钟小组提问设置,学生准备阅读理解题让别的组学生回答。学生在这10分钟的环节中,头脑中环绕着刚学的俚语、课文的主旨大意、课文细节(便于向别组提问)以及若干未知单词和句型。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伙伴”这个重要角色,伙伴可以互相帮助解答知识盲点,因为小组的“共同目标”非常明确—打败别的小组。此刻,作为老师,同时将课文录音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习得未知单词的发音,老师同时穿梭于各组间,进行答疑。以上整个过程仅为15分钟,但孩子的“单分钟收益”至少是第一个课堂的10倍,同时还收获了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来看,我们要思考的便是孩子给我们的每一分钟,我们有没有将其最大化使其“学有所获”。

你思考过吗?

姓 名:
邮箱
留 言: